电话:0743-5222902

邮箱:zemz@163.com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学科教研 > 教研论文 > 正文

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

时间:2012-12-25 21:19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刘 忆 点击:

 

前  言

   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年了,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:痛苦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语文课堂是死气沉沉,枯燥乏味的,一堂课,老师自“弹”(谈)自赏,学生厌听不听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,个中滋味真是五味杂陈。我想,只有让语文课活起来,才能把语文教与学的痛苦蜕变成快乐。现实不尽人意,但事在人为。

 

现状分析

    我担任高一两个班的语文课。我的学生的语文基础十分薄弱。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连篇,绝大部分学生的书写水平极差,标点符号是一点到底,很多同学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段落。上课你讲一个很好笑的笑话,居然没有人笑,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。一篇课文要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,没有几个人能流利地表达,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极其贫乏。

进入高一,学习的科目增多了,学生的学习十分紧张,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主要用在数理化习题上,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,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,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,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差,学生手中仅有的一些课外读物都很低俗。

    另外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听与不听都一样,考试就算考不出高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,有兴趣学语文的学生很少。

 

具体措施

    鉴于这些情况,作为语文老师,我觉得任重道远。对于语文的学习,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,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,教师应负相当的责任,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,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,另外,更重要的是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平以及教学能力。

为了让语文课堂能焕发生命活力,我努力地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。

    一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,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 

    新课改,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“满堂灌”为主要形式,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、古板的教学现状,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,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。

    我认为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提高学习兴趣。课堂上,我就根据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。比如诵读式。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新诗,我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诵读的形式感受诗歌的“情”。开始,学生聆听名家配乐朗读,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。接着,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。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,读出诗歌的韵味,我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、然后用语言描述诗中情景。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主人公,自由畅想诗中情境和抒情主人公的神情、动作、语言,由此体会诗中或欢快或忧郁、或喜悦或悲伤的感情:《沁园春 长沙》中的革命豪情,《雨巷》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,《再别康桥》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,《大堰河——我的保姆》中对“母亲”大堰河的赤子之情。这样教学,学生就会入情入境,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,与课文产生共鸣,从而理解、感悟语言文字。 当然,最初学生做得并不能如预设的那样好,但是他们喜欢也敢于去尝试,学习第二课与第一课比,他们都有明显的进步。

    另外我还采用 问答式、讨论式、演讲式、辩论式、表演式、作业及其评价式等多样的教学形式。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,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,生问师答,生问生答等形式;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,也可以进行个人演讲比赛。总之,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,广泛参与。学生有了兴趣,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,主动地进行学习。

    二、安排自由的思考空间,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 

“语文”是语言,最重要的是品味和感悟。对课文中的精妙的句子,如果教师分析过多,就会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,所以,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、去感悟。比如教学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时,在第一个班上时,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字词意义和用法的讲解上,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,到另一个班再教,我注意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诵读感悟上,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,联想到所学的有关的课文——《曹刿论战》,进行对比学习,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点、难点,尽量把思考的空间与时间留给学生。

   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:课堂上,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、引导、点拨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,获取知识。所以说,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,而是学生。老师讲,学生听,这是角色倒置,学生学得苦,学得很累,教学效率也不高。久而久之,学生普遍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主动性,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,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弱。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脑、动口、动手,自己去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,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。那么,我们的教与学也才会出现良性循环——学生乐学,老师乐教。

    所以在学习课文时,我一般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。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,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,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。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口轻读、动笔划出、动脑思考。通过这样动口、动手、动脑训练学生,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,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,形成技能。如学习《荆轲刺秦王》,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、惊心动魄。人物的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,这是学习的重点。教学时,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,安排小组讨论、圈划等学习活动,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、讨论。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,达到互相吸收,互相补充,互相纠正。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,学生的发言机会、锻炼机会就变多了,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,比较详细了。因此,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学生主动参与学习,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,充满活力。

    三、打开学生的心灵,让学生在自由论辩中学习 

    高中新课标要求:“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”。现在的中学生都崇尚个性化见解,我们的新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化见解的机会,因此,在语文课堂上,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,使学生敢想、敢说,不受约束地去探究、思考,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,去“异想天开” 、“标新立异”。语文课堂教学会因此生机盎然。如在学习巴金的《小狗包弟》一文时,课后有一思考题:“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,也是无责任者,可他为什么要主动忏悔自己的‘罪过’?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?”对此题,学生们踊跃发言,各抒已见,互相交流。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,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作出判断。小组讨论后,主要有两种观点: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;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可以理解。最后,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: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,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学,他们的是非观强,能够在是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。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学,他们则多一份同情。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。这样做,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,而且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。 

    四、相信尊重学生,让学生在肯定中学习 

    我们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,会出现不少失误,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语文基本功比较弱。教师过多的冷淡、责怪、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,而一旦丧失自信心,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,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。

    所以,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应该多鼓励,多表扬,尽量从正面引导。在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,要爱每一个学生,尤其是成绩还暂时落后的学生,更要善于发现他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,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可取之处,教师就要大张旗鼓地赞扬。学生会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爱,会尽力地学好这门功课。例如在高65班有个叫曾庆强的同学,语文基础并不好,但他喜欢给人挑错儿,有一次,我分析李白《蜀道难》时在黑板上板书 “劝戒”一词,他连高叫不对,应该是“劝诫”,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“诫”与“戒”的辨析。我因此对该同学大加表扬,肯定他的爱学习,勤思考。高64班的郭友邻是个体育生,上课提问他回答最积极,出错率也较高,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,但我经常表扬他,说他胆大,声音宏亮,只要肯努力一定进步快。象这样例子,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典型。很多学生就是在激励与表扬中不断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。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,尝到成功的喜悦,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,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学习,那语文课堂就是真正地活起来了。语文课堂也就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。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、有声有色,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。

   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,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,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,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,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,不断认识,及时总结反思,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。面对自己的语文教学,我只能说,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(此文曾发表于2012年第一期《民族教育与文化》)

 

 

(责任编辑:祝东顺)
顶一下
(2)
66.7%
踩一下
(1)
33.3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